(筆者於廣州藥材街採購期間看到批發商隨意置於地上的原個新鮮伏苓)
藥材辨識:
茯苓個呈球形、扁圓形或不規則的塊狀,大小不一。重量由數兩至十斤以上。表面呈黑褐色或棕褐色,外皮薄而粗糙,有明顯隆起的皺紋,常附有泥土。<註三>
茯苓Poria
別名 :
茯苓,又名茯菟、茯靈、茯蕶、伏苓、伏菟、松腴、絳晨伏胎、云苓、茯兔、松薯、松木薯、松苓。<註一>
生長地點:
寄生於松科植物赤松或馬尾松等樹根上,深入地下2.0~3.0cm。分布中國大陸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山西等地<註二>
藥材辨識:
茯苓個呈球形、扁圓形或不規則的塊狀,大小不一。重量由數兩至十斤以上。表面呈黑褐色或棕褐色,外皮薄而粗糙,有明顯隆起的皺紋,常附有泥土。<註三>
飲片性狀:
茯苓為不規則厚片或塊,大小不一,表面白色,淡紅色或淡棕色。體重,質堅實。切面顆粒性。無臭,味淡,嚼之粘牙。朱茯苓形如茯苓片,表面朱紅色。獲菩皮為不規則帶皮薄片,大小不一,外表面褐棕色或黑褐色,內面白色或淺棕色,質地鬆軟略具彈性。<註六>
性味:
味甘,性平。
品質鑑別:
以體重堅實,外皮呈褐色而略帶光澤、皺紋深、斷面白色細膩、黏牙力強者為佳。白茯苓均已切成薄片或方塊,色白細膩而有粉滑感。質鬆脆,易折斷破碎,有時邊緣呈黃棕色。<註五>
一般炮製法:
1.用水洗淨,悶潤至透,除去外皮,切取帶赤色者,為赤茯苓。切取白色者,為白茯苓。晒乾,用時碳成碎塊。<註四>
功用:
利尿滲濕、滋養、鎮靜藥,為治腳氣病的要藥。
貯藏:
貯於陰涼乾燥處,但不宜過於乾燥或通風,以免風乾失去黏性或發生裂痕。防潮,防寒,防熱,不使霉壞。<註五>
毒性:
陰虛而無溼熱,虛寒滑精,氣虛下陷者慎服。
常用處方:
四君子湯、二陳湯(丸)
註一:新編中藥大辭典上、中、下-新文豐出版公司
註二:中華藥典第五版,行政院衛生署編印
註三:中藥概論講義,生藥實驗室
註四:臨床方劑藥理與應用,劉崇喜,泓京出版社
註五:中藥炮製學,張賢哲、蔡貴花,中國醫學院印行
註六:中藥炮制學,葉定江,張世臣
[ 銘謝該資料作者,如有侵權請留言告知,當盡速刪除,謝謝!] |
如要使用在藥效治療方面,請直接請教你們的專業中醫師,因本部落格只作資料參考搜集用途
留言列表